把残疾人当成亲人 ——记内蒙古《赤峰日报》记者部副主任李国臣
李国臣同志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一直关注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用手中的笔为残疾人朋友鼓与呼,受到社会的好评。199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残疾人协作委员会授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先进个人。
1995年,李国臣在《克什克腾报》担任副总编时,策动了关爱残疾人特别行动,他采写的《独臂老人战荒山》的稿件,被《人民日报》采用。
1999年,“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在赤峰展开,当时在《红山晚报》工作的李国臣被抽调到市残联帮助做宣传工作。他跟着手术队跑遍全市各地,几次遭遇洪水等险情。他帮着编印大量简报,还把手术活动的照片印到简报上,这一创新受到上级好评。
在阿旗采访时,一个多年患白内障的13岁女孩的经历让李国臣终生难忘,这个家庭因贫困使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医生告诉他们已经无法手术时,一家人抱头痛哭。李国臣当时一边采访,一边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送给了这个不幸的家庭。
敖汉旗牛古吐乡浩雅日哈达村的李春艳、李海艳、李秋艳和李晓艳四姐妹都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由于贫困四位姑娘在黑暗中度过了少年时光。“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使四姐妹重见光明。为了宣传好这个典型,李国臣几次来到四姐妹的家中全方位采访,采写的稿件被新华社、内蒙古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手术队离开赤峰时,四姐妹特意赶到火车站,托手术队为当时担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捎去一包家乡特产小米,以表达感激之情。李国臣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新闻,所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照片被《经济日报》三版头条采用,引起一定反响。
此后,李国臣继续关注四姐妹一家的生活。老三李秋艳想走出山沟儿,李国臣帮着在赤峰财政宾馆联系了工作,使她走出贫穷,后来在城里有了幸福的家庭。老四李晓艳想学习婚纱摄影,因为父亲有一个照相馆,但四姐妹都患有白内障无法随父学艺,父亲去世后,照相馆一直是锁头看门。李晓艳眼睛好了,想把父亲的事业继续下去,也是对九泉之下父亲最好的告慰。李国臣帮着李晓艳联系在赤峰天长地久婚纱影楼免费学习,还找该影楼老板帮忙免费送给李晓艳许多婚纱服装,又和当地的残联、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为照相馆办理了优惠手续。昔日残疾的农村女孩儿,从此改变了命运。
2001年,李国臣在《红山晚报》担任专刊部副主任期间,了解到赤峰市有300多名孤儿,他们有的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寄养在亲友家,生活非常艰难,许多孩子面临辍学。李国臣找到团市委共同策划了“救助孤儿特别行动”,通过“轰炸式”的宣传短短20多天的时间,300多名孤儿全部被热心人士和团体结对救助,许多孤儿被救助到高中甚至大学毕业。
2002年六一儿童节时,李国臣牵头组织了“六一爱心献孤儿”活动和“做一天爸爸妈妈”活动,社会各界踊跃为赤峰市社会福利
院的孤残孩子们献爱心,把福利院的所有孩子分别领回家做一天爸爸妈妈,许多有爱心的人士从此和孩子建立了长期的认领关系。
2004年助残日时,李国臣和相关部室共同策划了“关注弱势群体、为残疾人圆梦”活动,推出了10位残疾人的贫困生活状况和“梦想”,又联系相关部门开展捐助,使这些残疾人分别得到了价值5000余元的水泵、助力车、德国进口助听器等物品,圆了自己多年的梦。
2005年以后,李国臣调赤峰日报工作以后,对弱势群体仍然十分关注,多次策划组织报道活动。他多年跟踪报道残疾人运动员白云龙,深入到白云龙的家乡采访,写成了4000字的长篇通讯《无臂火炬手》,被新华社、贵阳日报、赤峰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白云龙也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和2007年度感动赤峰十大新闻人物,李国臣协助市残联等部门共同努力,为白云龙安排了工作。
2007年8月19日,阿旗肢体残疾人庞国富的儿子庞晓达在辽宁本溪为救落水儿童献出宝贵生命。李国臣立即赶到本溪进行采访,写出了长达一万七字的长篇人物通讯,通过媒体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为这个残疾人家庭捐款40多万元,庞晓达也被追认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还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赤峰十大新闻人物。李国臣主笔采写的通讯《庞晓达、草原为你骄傲》,被评为2007年赤峰市好新闻一等奖。
李国臣联系方式:手机:13500661996
办电:0476-8332554-8607